百川书摘
正确的步态与脊柱健康
坐、立、走、卧是人体四大基本姿势,其中,“走”是每天动作次数最多、运动量积累最大的动作。所以,脊柱积累性的运动损伤,主要来自于行走的不正确运动或动作。
走路是使身体得到锻炼的自然运动方式,也可以说是人获得的最重要的生命力标志,亦是体现人生命质量的主要标志。所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健康是走出来的”等俗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经脊柱医学工作者们的长期观察研究,在分析了逾千病例后发现,脊柱积累性的运动损伤,主要来自于行走的不正确动作或运动。走路,作为一种运动可锻炼心血管、肌肉和脊柱的健康,却容易长久地损伤生命之树的主干。由于走路姿势不标准、不正确,而积累性的、动态的损伤生命中枢——脊柱的正确生理位置,导致脊柱某个点、某个环节上受力点的移动,继而影响脊柱系统正确地信息指挥与肌体功能运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因长期受压,其脚底部生理性受力点容易发生变化,而一旦形成足底新的结构,就会延伸到脊柱,令其发生错位或移动,以致出现全身性的平衡协调变化,影响脊柱健康。所以,训练正确的走姿对脊柱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走路时,随着脚与地接触面受力点的移位、改变,脊柱与腿部及各关节受力点也会改变,而经常性的调整足底受力点和面积,则会让人体在动态中得到修复,减少肌体的疲劳程度。
走路迈步的动作,其用力点不能仅落在脚和小腿上,而要以腰部为中心,向下带动大腿,再延伸至小腿与脚;向上则带动背部,甩开双臂。如同一棵行走中的大树,枝动,主干同步移动;叶摆,枝干也同时共振摇动。

慢走时应注意变换较低受力点,脚的受力点增多了,对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足底皮肤质量、清除体内垃圾大有好处。反之,如果某一受力点长期受压,就容易产生脚垫、硬茧或鸡眼,且受压时会有明显的疼痛;同时,慢走时手臂应交替在腰以上运动,也可抱在前胸,或做高抬举手的动作,这样可以减低手臂下垂时间长而引起的血管张力持续加大,避免影响血管管壁的质量,或造成回心血量减少而增加负荷负重的疲劳感。
快走时则应该注意身体的整体平衡,双臂自然下垂,甩手一定要带动手臂,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手指尽量向上翘;臀部提起,要感觉到是背和腰力,脚并没有受力和无特别辛苦的感觉;五个脚趾尽量抓地;脚跟不要拖地,也不要迈八字步,应尽量直式迈步,脚尖指向正前方。



▲扫一扫关注源一微信号获取更多健康咨询
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 百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西关路20号琥珀郡4号楼2层 联系电话:1867407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