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跳出医药学的藩篱,迈向健康学的大道,百川健
跳出医药学的藩篱,迈向健康学的大道,百川健康学社先行
近10年来国外的医学和医疗局势,正在向自然在回顾,向整体医学在回归。最大的转变就是从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为主要支撑和依据的实验医学转向传统医学,他们在向以健康中心的转移的过程,用的都是辅助医学、替代医学和自然疗法等这样的名词,这也说明了他们已认识到,他们的医学体系存在着局限和不足,在开始转变了。
但是,这个转变是不彻底的,更没有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我的问题是,人类为了健康,怎么就只在期待医药学的不断发展或医学目标方向的转变呢?难道医药学就是人类健康发展的正确目标和方向吗?非也。而更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健康知识体系,也没有健康学科理论体系和健康技术人才队伍?怎么就可以把整个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完全寄托在医药学和医疗技术人才队伍上呢?要知道,再先进,再精准的医学和医疗对于健康的作用和贡献也只有8%,不可能再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未来必定是在医学和药物学之外去寻找了,而健康学和食物学就应是未来大健康的发展方向。
一、医学为什么没有能够从
“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而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0多年都过去了,医学的中心任务还是没有转到健康这个目标上面来。发达国家没有转变过来,发展中国家也没有转变过来,这到底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医学发展的惯性外,还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医药产业界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利用科研创新成果,对企业创新利益的不懈追求。使得积极应对疾病的医疗和医药迅猛地向前发展。尤其是药品和器械的加工制造业,他们利用科研成果来实现企业创新利润。例如:国外的大药厂研究出来一个新的药品,就会开始做宣传就做培训,因为,这是医药企业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必然会形成创新利润,也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所以,新的药物和器械也就成了“研究疾病”的助推器,并极大地阻碍了医学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第二,就是医学研究者和医疗技术服务者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正是他们的利益取向,也成了医学从关注疾病向注重健康的巨大阻力。
首先,医学科技界内部对于把疾病治疗作为中心,它是有很大动力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医学科技界的职业本能和社会责任感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对医学科学的创新追求,探索战胜疾病的新原理、新方法,他们发现了新的疾病,就要想办法了解它,想办法战胜它,这也就是对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一种追求,也是他们作为医学研究者或者是医疗技术服务者的最大价值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面的东西,是无可厚非的,你怎么也不好去反对他们或强行让他们转变它。
其次,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内容长期以来就是以疾病防治为目标对象,干得也很得心应手,加之,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和价值体现,还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和荣誉,现在要他们转向去研究健康和建设服务健康,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因为,在新的领域里他们的职业价值是没法得到最大的体现,既没有他们的地位,也没有好的收益,而原有职业目前还是很受政府重视和社会推崇,他们干嘛要放弃原有的职业呢?
第三,现代医学是有很大缺陷或局限性的。首先,它的缺陷是往往把复杂的健康问题简单化的转换为疾病问题,即它几乎把所有的健康问题或健康故障都说成是“疾病”,有时候甚至把健康机制的不和谐或机体表现出来的应激反应也当成是疾病,比如疼痛、发烧等也都当成敌人——疾病给消灭掉。也因此,医学几乎掉进了疾病的漩涡里了。
再者,医学对健康的研究和认识一直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即只在对健康外在的表现状态去关注,而对健康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去深究。其实,健康是有内在本质规律可循的,只是没有去找而已。另外,医学研究的目标既然有可选择性,那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的存在。那也说明了医学还只是个方式或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再说,它选择以疾病为研究中心也是没错的。总之,医学就是医学,它离健康还很远着呢!
所以说,决定人类医学发展方向的不仅有医药产业界的资本趋利因素,还有来自医学科技界的职业价值因素,也有医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制约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中有两个是促进医学向疾病发展的,一个是追求药品器械的创新利润对它是一个促进作用,另一个是追求医学进步的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对它有一个促进作用。这两个促进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强大动力,而这种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又被我们的社会制度所容忍了,这样就产生了系列化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手术的问题。
所以,不要指望医学能从以疾病为研究中心转向以健康为研究中心了,再说,医学旨在研究疾病和处理疾病对于健康来说也是必要的。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医学能转到把健康作为研究中心,那离健康的目标也还很远,因为,医学也只能是研究健康和服务健康一种方式或手段而已。健康是个很大的命题,关键是健康得有一套综合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维护体系。
二、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非完全是
得益于医学和医疗的进步

现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是得益于医学和医疗的进步,这难道就一定对吗?不!应该说还得益于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改进或者进步。对此,我想是可以澄清的。
第一,在远古时代,就是所谓的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面临的健康威胁主要是虫兽伤,以及恶劣的气候、饥饿、中毒、捕食和人为格斗创伤等,表面上看来是缺医少药的时代,但实质上是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太差了,从而导致了不健康而短命。后来随着人类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改进,即人类学会了结茅而居和穿衣防寒,还学会了种植和养殖,保证了食物的持续供给,从而使得人类的健康状态和寿命才得以提升和延长。
第二,等到了近现代,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是传染病。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功臣是卫生学,而不是医药学。准确的说,是由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得以控制了传染病,这里面包括抽水马桶、防风玻璃、防潮湿建筑材料等的发明和应用。再有就是人们学会了远离病源,以及隔离病人和免疫接种这些卫生防预知识。还有注重食物和饮水安全,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和保护,所有这些才使我们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就是说,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靠用生活方式或者卫生群体的预防的作用结果,而不是靠医学的个体诊疗。当然,医疗将一个个的个体生命救助下来,也的确是增加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第三,再看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健康主要威胁是慢性病,这个病刚来的时候,人们自然就想到用控制传染病的卫生思路来预防,后来发现防不住,于是就选择用医疗的手段进行针锋相对的治疗和防控,所谓医疗无非就是打针吃药,或者是选择个体的行为干预、健康指标的管理以及临床精确诊疗。几十年下来以后,发现医疗方式对慢性病基本无能为力,甚至有时候是在帮倒忙,不是雪上加霜,就是火上加油。
第四,从现实情况看,所有的百岁老人几乎与医疗和医药没有太大关系。他们虽然很少生病,即便他们生了病以后,也很少靠吃药打针,基本是靠自己慢慢调养自愈的。而长期享受医疗“福利”的人,或经常生病就吃药打针的人,又有几个能长命百岁的。再者,每个人本应有的设计寿命或预期寿命是120-150岁,医疗能保证让人达到吗?虽然,医疗能挽救住一些生命,但几乎都是没有质量的活着,更谈不上提高“健康寿命”了。
从这以上四点来说,人类的健康长寿怎么可能就是得益于医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呢?恰恰是得益于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改进和提升。更进一步说,健康的获得不能仅靠外在的一些医学医疗手段来保障,而更应该靠自己的自觉行为维护,自主调养恢复和自理建设强壮。
三、为何只发展医学和药物学
而不发展健康学和食物学

从现实情况看,医药学只能是防病治病的,对健康的作用只有8%,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得出的结论。换句话说,还有92%是跟医学和医疗没有关系,而且这8%里还存在医疗对健康的严重危害问题和用药安全问题。再者,正是由于现代医学和医疗的发达,给与人类防治疾病和减缓痛苦的强大外力,有病就治,有毒就杀,有癌就切,这种几近完美的保驾护航,使得人们都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或是温水煮青蛙,以致使自身完全丧失了自我修正错误和自主健康成长的机会,生病了就只知道上医院找医生,而不知道去问为什么得这个病,也以致自身的自组织平衡机制和自适应状态能力等自我健康机能几乎萎废不用而退化了。
在此,我们不妨反问一下医学到底在干嘛的?其实,医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帮人们消除病痛,救死扶伤的,并为老弱病残的恢复健康,帮不育不孕的造一个宝宝,对有先天缺陷也试着帮其修复。但按照自然法则,物种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淘汰群体中那些老弱病残,以及不能繁衍后代的个体,筛选出更优秀的、更适合生存的基因,以保证其种族的繁衍昌盛。可见,医学是在反其道而行之,它只是在挽救和保证个体的存在,而无视群体或种群的未来。不仅如此,医学还自恃科学的强大,对生命的不适时反应就用药物横加干涉,扰乱其自组织过程或演化失序,甚至不惜手术去改变生命的内在结构。而它的积极或过度的治疗,得到的也往往是无尊严无意义的生命。
如此看来,这不简直就是在逆天而行,所以,有学者就说,医学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学科。当然,这也不能说它就完全错了,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人有自我选择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正是医学科学的精神。不过,主观能动性也好,科学精神也罢,其前提得先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人类只有尊重生命和节制欲望,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健康和有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祖先作的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了明代还叫《本草纲目》,没叫《中药纲目》,且“同仁堂”的前身是“百草堂”。总之,没有称《医经》和《中药经》。神农尝百草为的是给民以食物,本草者,本地的草木食物也。内经者,身体内在这个世界的经典学问也,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内经学”和“本草学”,亦即“健康学”和“食物学”。《内经》认为,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所以,《黄帝内经》的主旨思想是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而健康生存,是顺天而为,这与医学违背自然规律、逆天而行的去对抗压制疾病的思想完全不同。在此,也正可以说明东西方两种文化思想的另一种本质区别。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时,为了应对外来的西医和西药,我们把“内经”改叫“中医”,把“本草”改称“中药”。其实,中医和中药不过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地去防病治病的那一点点医药学的内容而已,如至少还有养生学也是《内经》的核心内容。如今我们把《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矮化成“中医”和“中药”,以此去PK西医和西药,这其实是那个落后时代的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和自甘堕落。如此我们还配是炎黄子孙吗?再者,改叫成了“中医”和“中药”也无非就是去跟疾病作斗争或作为抗击疾病的武器弹药,而把《内经》的根本目标——健康有意无意的给忘了。另外,为了健康而只去外求于医学和药物以诊疗,而不直接内求于健康学和食物以调养,这至少也是“舍近求远”或“缘木求鱼”了。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离健康的目标还远着呢!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或病痛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可以说“病痛”是我们的“老师”或“警报”,是它教会或提醒我们去关注健康,寻找根源并解除“警报”或修复健康。要是真的无关痛痒了,那健康和生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而现代医学和医疗盲目地旨在消灭或控制病痛,其对健康几乎是于事无补。更遗憾的是,现在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居然已是“医统天下”,啥都往医学和医药上靠,似乎不称医学就不是健康,就不正确。如今,医学掌控着整个健康领域的话语权,谈健康言必称医学。然而,当现代医学把医疗和医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候,它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和痛苦也是登峰造极。被逼上绝路的我们该是反思和改变的时候了。
我们一直期待着来一场医学革命来解决健康,其实不如干脆说一场健康革命,来一条健康的道路,健康理念,健康理论、健康技术、健康制度和文化的彻底变革,这也正是习总书记讲的我们要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跳出医药学的束缚,直接迈向健康学的梦想,因为,健康是有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可循的,健康是完全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指导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再者,健康的源泉不是来自于对疾病的对抗压制,而是来自于对健康自身的治理建设。虽然说疾病是健康的敌人,但是对付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大自我。所以,我们亟待做的是健康学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因为,如果没有健康学理论和技术人才,我们拿什么去建设健康中国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用医疗卫生的方式治理健康,已经导致了健康危机和医疗危机,即现代医疗技术无论怎么先进、发达,也不管你怎么精准,即便你能把现在所有已出现的疾病都能消除或征服掉,但如果每个人自身的健康能力不够强大、健康机制不完善,那更新、更大的疾病还是会不期而至的,甚至会更厉害,那现代医学和医疗就得又去研究开发新的药物和医疗技术手段,只能是没完没了,形成恶性循环。这些无不在倒逼着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健康学科思想理论体系,继而再去创建健康科学,创新健康技术,创造健康产品,提供健康服务。再说,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健康产业也必须要有健康学科理论和健康技术体系作支撑的呀!
当然,健康学是尚未真正建立的一门潜学科,它不同于研究疾病的医药学,是研究健康的学问,是需要极强的理论创新思维。不过健康学也必将是建立在各种医学加和起来的“大医学”上,并将超越所有的医药学。实际上,关于健康的研究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没有被系统地总结罢了。如今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伟大复兴的时代,那对人类健康或养生有重大指导作用的“内经”思想和“天人合一”观念(即顺应自然规律)必将首先复兴起来。如此《内经》就不再是只开出什么“中医学”之花了,它完全是可以开出“健康学”之花的,让体现中华文化的“健康学”和体现西方文化的“疾病学”各表一枝,让“健康治理”和“疾病治疗”并驾齐驱,共筑人类健康大业,这样且不是更好。

总之,我们不如跳出医药学的藩篱,直接去创建“健康学”,省得去改造什么“医学模式”和“医疗改革”了,也不用要求医学非要去把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了,让医学做好它防病治病的工作,保卫好人类的健康,用健康学去保障和提升人类的健康素养。也就是说“大医改”不用在医学和医疗上大费周章,直接面向“健康”去改革和构建《健康学》和大健康保障体系。

推荐阅读:为什么要创建健康学?黄开斌院长带你思考!